甜恬圈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0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0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立面線條清晰且明確,沒有過度繁複的裝飾,而是用明快的幾何比例去建立一種穩重而現代的氛圍,透過材質的純粹和立面節奏的重複,創造出沉穩的氣質。以垂直作為主導,再由水平去分割,陽台與窗框形成了整齊的縱向線條,讓視覺自然往上延伸,這樣的垂直感使建築看起來更挺拔。另一方面,水平線條則來自於樓層的陽台邊界,形成一種層層堆疊的效果,讓建築有一種規則性的美感,局部的立面框架稍微外推,營造出框景的效果,彷彿將每一層的生活場景裝裱起來,與外部城市對話。
另一個重點是對稱與不對稱的平衡,雖然大部分立面設計保持了垂直對齊的秩序感,但局部會有細微的變化,例如某些框格的突出,或者陽台與牆面的交錯,這樣的細節讓整體多了幾分靈活。
材質搭配主要以灰階的磁磚作為基調,陽台網點玻璃的使用,讓建築多了一份透明與輕盈感,還能反射天空與之互相呼應,使得立面多了一份流動清爽感,搭配灰白色調的主體牆面,營造出乾淨的視覺效果。局部使用木色格柵,則是一種溫潤的點綴,讓冰冷的混凝土與玻璃之間多了一絲人文氣息。這樣的搭配,像是用黑白灰作為主旋律,再加上木色當作副旋律,整體和諧而不單調。
這樣的外觀散發出一種都市靜謐的氛圍。即使座落在繁忙的城市中,它的色彩與線條卻傳遞著低調的安穩,但仍嘗試與城市對話。灰白色調的立面與周圍建築自然銜接,不會突兀,但玻璃與木色元素又讓它保有自己的特色。白天時,它在藍天下顯得乾淨俐落,晚上燈光點亮後,陽台的透光感又轉變成溫暖的光盒子,與街道氛圍相呼應。這種設計不是刻意要成為焦點,而是希望在城市中創造一種和諧的存在感,像是一個不打擾別人的鄰居,但當你停下來細看時,卻能發現其中隱藏的美感。
公共服務空間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透過鐵件框架把一樓與二樓的空間視覺與功能連接起來,使得空間不再被硬性切割,而是有一種層層延展的呼吸感。一樓是迎接與交流的起點,厚實的書牆帶著前後凹凸的節奏,像是一種開場白,當你走過一樓的大廳時,抬頭能看見二樓的光影與人影 ,而當人們走上二樓時,書牆的延續卻轉化成了較低的展示層架,讓人可以透過框架望向大廳,這種若即若離的視覺關係,使社區成為一個有互動、有呼吸的整體,這種上下貫通的設計讓人不僅是使用者,更是參與者,無論停留在哪一層,都能感受到空間彼此呼應的脈動,鐵件的冷冽質感,像是一條貫穿的脈絡,將所有活動串連成一個故事。
大面積的採光把戶外的風景與人流活動帶進室內,使空間成為與城市共呼吸的容器。白天時,陽光隨著角度的移動,灑落在地面上,紋理因此鮮活起來,連家具的線條也被重新描繪。午後斜陽進入二樓的長桌區,光影像是柔軟的布,靜靜鋪在桌面,讓人自然而然進入沉思或對話的狀態。更重要的是,大面採光成為了一種觀看的框架。居民坐在大廳或二樓時,不只是被動使用空間,而是能透過窗戶觀察街道上流動的日常:鄰居散步、樹影隨風擺動、車輛駛過。這些外部的片段與室內活動交織,創造了一種心理上的連續性,讓人即使身處建築之中,也不會與外界隔絕。
黑色石材、鐵件、灰色磁磚,可能會顯得太過冷靜而理性,設計巧妙地把冷暖材質疊合在一起,大廳的黑色大理石櫃台,帶著理性與權威的氣息,但在其背後鋪上木材牆面,瞬間柔化了距離感,鐵件框架冷冽,卻成為展示木質書櫃的骨架,讓冷與暖相互依靠而非衝突,伴隨著燈光的柔和、家具的親切線條,慢慢讓空間轉化成一種「安心」的存在,讓人無論是進出短暫停留,還是長時間聚會,都能感受到一種情感上的歸屬,讓每個回家的人都能在此稍作停留,感受一份溫度。
燈光在這裡一種情緒的媒介,大廳的黑色編織球燈,白天時它幾乎只是懸掛的藝術裝置,但當夜晚降臨,光線透過細密纖維灑落,牆面與地板頓時有了斑駁的光影,就像在靜謐的夜裡點起星辰,這樣的氛圍,讓人即使只是路過大廳,也會忍不住想放慢腳步,二樓的圓球燈則更為溫柔,散發均勻光暈,彷彿是一個安靜的守護者,讓長桌旁的交談不會因刺眼光源而打斷情緒,燈光在這裡的存在,讓「功能」背後多了一層詩意,讓人進入空間的同時,也走進了一種被呵護的感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