滿甜星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1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1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外觀上簡潔而有層次的線條,搭配柔和的色彩,讓建築不顯得過分張揚,而是能自然融入城市的脈絡,手法上刻意強調垂直感與透明性兩種語彙,垂直線條讓建築顯得挺拔,卻不厚重,而玻璃的運用,則使建築在視覺上更為輕盈,像是漂浮在天空之下的立面。陽台的網點玻璃效果,既保有隱私也創造了如水面般的流動感。局部立面上則以深色格柵與淺色牆體對比,這種明暗交錯的手法,讓建築在不同光線下呈現多層次的表情。從遠處看,整棟大樓有一種整體的挺拔感,從近處看,每一個窗景都像是一個獨立的小故事,這種有呼吸感的立面讓建築有了層次,成為都市建築應該展現的樣貌。
流動性是我們最重視的,因此採用了弧形花台與曲線步道,讓人在其中移動時感受到一種自然的節奏,如同音樂般有起伏、有轉折。整體氛圍中最重要的靈魂呼應,是來自藝術家姜憲明的《五福臨門,歸巢同心》,以候鳥 V 字隊形的動態,詮釋了家人之間的團結與互助,隱喻家庭的力量來自互相支持,而不是孤單前行,同時借鑑了老松的姿態,象徵根基穩固與生命綿延,不因風雨而動搖。 雕塑以鏡面質感映照天空、樹木與人的身影,讓它與環境互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當住戶每天進出時,這件作品如同守護者的姿態迎接他們,提醒人們不論外界多麼喧囂,總有一個地方能接納你、擁抱你。
二樓公共空間外側設置了一處景觀平台,這樣的高度既遠離街道的喧囂,又能保有視線與城市的交流,孩子們能在這裡追逐,鄰里能在此自然相遇,形成一種半公開卻溫暖的生活場景,它不是完全封閉的私密花園,也不是完全開放的廣場,而是一種介於之間的共享空間。
建築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不是孤立的量體,而是一個能與城市對話、與藝術共鳴的生命場域,當人們走在一樓弧形步道,看著雕塑映照夕陽與綠意;當走進入口,感受到大面積玻璃帶來的光線流動;當在二樓平台,孩子於此奔跑嬉戲,長者坐在樹旁靜思,這些片段共同構成了家的真實樣貌。我們希望住在這裡的人,能感受到城市裡的擁抱,這棟大樓不是孤立的高塔,而是以柔和姿態參與城市,並以藝術為靈魂,為住戶提供安定與祝福,讓建築不再只是建築,而是生活的背景樂,日復一日地陪伴著人,見證家族的故事、社群的互動,和城市的脈動。
公共服務空間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空間的動線規劃,像是一條條潛在的情緒路徑。從大門走進來,首先是挑高大廳的震撼感,接著視線被自然引導到接待櫃台,象徵著迎接與確認的儀式。往內走,信箱區與長桌交誼區自然展開,不需要多餘指引,日常的行為就能自然延續。樓梯則在適度的位置將人帶往二樓,延伸到健身房、閱覽區與戶外平台。這樣的動線安排並不僅僅是機能性的,它同時塑造了情感的流動。你會發現不同區域的轉換都很自然,沒有生硬的切斷,像是從公共到半公共,再到相對安靜的功能性場域,情緒逐步收斂。這樣的規劃讓空間的使用者在移動過程中,既能感受到秩序,也能感受到流動與自由。
當你走進這棟大樓的公共設施,會有一種安心又自在的自然感受:挑高大廳給人自由的呼吸感,而材質與光影的搭配,則營造出穩定的情緒背景,空間裡的每一個角落,都沒有過度裝飾或張揚,而是以一種淡然的姿態存在,這樣的氛圍,讓人不會感到拘束,反而能放鬆身心。信箱區與長桌的結合,也讓日常瑣事多了一點溫度,像是一個社區裡的小客廳,隨時可以坐下來聊兩句。二樓的閱覽空間與健身房及瑜珈室,則分別對應了「靜」與「動」的需求,平衡了生活的節奏。這個空間不只是建築物的一部分,更像是一種沉穩、舒適與從容的生活態度。
這裡的色彩,表面上是由彩度的中性調,灰、黑、木色構成了主旋律,看似單純卻蘊含深意。灰色石材地坪讓人聯想到城市的堅實與穩定,它是基礎,像是承載一切的底色。木質的溫暖色彩,則像是情感的注入,柔化了石材的冷峻,也讓空間帶有家的親和力。黑色的大理石與深色金屬點綴,則是空間的重音,增添一份莊重與安定,這樣的配色其實很貼近生活的日常,沒有過度強調,不會讓人感到壓迫,而是提供一個安靜的背景,讓住戶在其中展開自己的故事。白色吊燈與自然光的加入,又像是一種呼吸,讓空間不至於沉重,而是有明暗的韻律。這樣的色彩語言,就像是一首低吟的歌,不張揚,卻耐人尋味。
這個設計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是並沒有把室內與室外完整的切割開來,而是透過落地窗與挑空,把視線延伸到建築之外。大廳挑高區域的大面玻璃窗,像是一幅動態的風景畫,外部的綠意、街道、人流,都自然成為室內的一部分。這樣的設計不僅帶來光線,也帶來時間的流動:早晨、黃昏、夜晚,景色隨之變化,住戶每天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表情。二樓的戶外平台,則讓人可以更直接地走向自然,從高處俯瞰戶外,或靜靜待在戶外享受微風。這種內外互通的設計,讓空間不再是封閉的盒子,而是一個有呼吸、有互動的容器,把住戶的生活與城市、自然巧妙地連結起來。
在這個空間裡,燈具絕對不只是照明工具,它們更像是氛圍的象徵語言。大廳裡懸吊的黑色球形吊燈,表面由細密的纖維交織而成,宛如夜空裡漂浮的行星。這樣的設計帶有一種宇宙感,讓挑高空間變得詩意而富想像。它提醒人,這裡不僅是一個進出的大廳,而是一個能夠激發靈感與夢想的場域。相較之下,一樓長桌上方的白色圓球吊燈,則更貼近日常,它們純粹、明亮,像極了生活裡的光源,溫柔卻確實照亮交流與聚會。燈具的設計語彙因此有了雙重角色:在大廳,它們是詩意的藝術裝置;在交誼空間,它們是生活的陪伴。這樣的隱喻,正體現了空間想要傳達的核心:在都市生活中,我們既需要遼闊的夢想,也需要溫暖的日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