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曰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3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外觀/景觀/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3年完工
起造人:澤緣建設
設計/監造人:洪崇文
外觀/景觀/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我們觀察到基地旁的河流與綠帶,每天都隨著光影與季節變化,呈現出不同的面貌:白天的河面閃著光,夜裡則安靜而深邃。這種隨時間而變的氛圍啟發了我們,我們希望這棟建築不只是固定不變的量體,而是像自然一樣,能在一天當中展現出不同表情。於是我們將立面設計成可以捕捉光影的畫布,讓每個住在其中的人,從早晨的微光到傍晚的餘暉,都能感受到時間的流動。換句話說,這不僅是一個居住的容器,而是一個與自然同呼吸的存在。
我們想像一個場景:當人走在河岸邊,抬頭望向這棟大樓時,不是看到一個冰冷的高牆,而是感覺到一種沉穩卻溫暖的氣息。外觀的線條很清晰,這是我們對都市秩序的回應,但在其中我們融入了木質色的細節,好像在冷調的畫布上,留下一抹暖意,這種設計語言希望傳遞一個訊息:在城市中生活,不代表要放棄親近自然的柔軟,而是能在視覺與心理上,給人一種呼吸空間的安定感受。
河岸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美麗的背景,我們不希望建築搶走它的風采。所以我們刻意讓色彩沉穩,讓它成為一個安靜的陪襯,而不是主角。這樣,當人走在河岸邊時,視線會先被綠意與水面吸引,而建築則像一個沉默的守護者,站在一旁,補全這幅風景。這也是我們對都市生活的一種詮釋:建築不該主宰自然,而是應該與自然並存,互相成就。
由藝術家姜憲明所創作的《永恆之樹》,以不鏽鋼曲線的形式呈現,彷彿水的形體被凝結在空中,晴天時,它閃耀著明亮的光芒;陰天時,它又呈現出柔和的灰色,像是融入天空 。當陽光灑下,光線會映照到雕塑表面,使它看起來好像在隨水流閃動,增添了動態的效果,雕塑彷彿成為河流的延伸,把水的流動轉化成凝固的金屬曲線。雕塑的曲線延伸向上,如同水流逐層推進,也像樹木不斷成長。它既是對自然的回應,也是對建築的柔化,將兩者串聯成一個完整的語境。
公共服務空間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從踏入大樓一樓開始,就能感受到大量自然光的引入,以及木質與石材帶來的溫潤質感,透過材質與光影的互動,讓空間本身像是介於「室內與戶外」之間的一種過渡。這樣的發想有助於住戶在公共空間中感受到延續性與開放感,不會覺得這只是純粹的功能性區域,而更像是社區生活的延伸。
空間規劃強調的是獨立功能與互動串聯的平衡,健身房、廚藝交誼區、舞蹈瑜珈室等都各自有明確的定位與氛圍,但透過走道與大面積窗戶的串連,彼此之間並不孤立,光線與視覺延伸成為最重要的媒介,讓人即使在不同區域活動,仍能感受到一種社區共享的氛圍,走廊設計延續了木質的立面與分割多變的大面開口,使得過渡空間不只是通道,而是一種呼吸帶,讓人有短暫停留與轉換的感覺。
深色木皮帶有厚實、莊重的氣質,能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沉穩與安全感,而當人走進內部其他空間,材質逐漸轉換為淺色木皮,氛圍也隨之放鬆與明亮。這種由深至淺的漸變,不僅在視覺上製造了層次,也在心理上營造出「從外部到內部、從正式到生活」的轉換感。 當人從深色大廳進入淺色空間,會有一種卸下壓力、進入舒適的感受。深色調通常帶來收斂與專注感,而淺色木皮則更具開放性與親和力。這種對比設計正好呼應空間的功能:大廳作為過渡區,需要莊重來建立秩序,而健身房、瑜珈教室等,則是生活互動的場域,明亮與輕盈的氛圍更能促進交流與放鬆。
雖然入口與內部使用不同深淺的木皮,但整體仍然保持了一致的木質語彙,線條乾淨俐落,避免過於繁雜,這樣不論是深色還是淺色,都能保持統一感。另外在轉換區域如走廊與門框,也常見到金屬或石材的過渡處理,使得深淺木皮不會直接衝突,而是透過中性的材質過濾銜接。
燈光在空間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關鍵。在深色木皮的大廳,燈光以間接照明為主,從天花板與牆面縫隙散出柔光,讓木皮不顯沉重,反而更顯溫潤,吊掛的圓形燈具不僅是光源,更像是一種視覺裝飾,為整齊的木質與灰色調空間帶來一點活潑與柔美的對比。在淺色木皮的空間,光線則更為明亮均勻,結合大面積落地窗的自然光,使木皮表面呈現輕盈的反射效果,空間因而顯得清爽透亮,可以說,燈光不只是照明工具,而是空間氛圍的調節器,讓人隨著所處場域的不同,自然轉換心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