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是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4年完工
起造人:緣璞建設
設計/監造人:陳泰安
外觀/景觀/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項目:集合住宅
地點:新竹縣竹北市
狀態:2024年完工
起造人:緣璞建設
設計/監造人:陳泰安
外觀/景觀/綜合規劃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量體以簡潔的直線堆疊,透過凹凸的盒狀陽台、深淺不一的立面,讓建築表面能捕捉光影,當光穿過這些網點玻璃時,它會變成半透明的色塊,帶著一種空靈的質感,讓站在陽台內的人感受到自己像被一片淡淡的天空所包圍著,與外界保持連結,但同時有溫柔的保護,讓住戶擁有一個介於室內與天空之間的中介空間。
我們把每一戶的陽台視為一片可被居住的綠蔭,立面以有節奏的方盒量體錯落向外延伸,下緣木質檐底像是枝幹,網點玻璃如同葉片,讓建築在日照下產生層層疊疊的陰影,讀起來更像一座有呼吸的垂直聚落,讓光、風、水都能在這裡演出自己的戲碼。你會發現這不是冰冷的建築,而是一個能與環境對話的存在 。
許多城市住宅的外牆只負責包覆,不參與生活。我們將其轉化為生活的厚度,陽台向外懸挑提供明確的半戶外使用性,可休憩、可植栽、可通風,讓私領域以友善的方式延伸到城市,並可產生更深的陰影邊界,有效降低夏季日照熱增益;底部以如木紋金屬板包覆,讓人在街道仰望時感覺溫潤而非冰冷。 陽台在中高樓層塑造城市的遠景層次,而一樓的退縮與樹蔭形成近人尺度的停留區,讓住戶與街道有舒服的緩衝。
由藝術家姜憲明與陳麗杏創作的《平凡的幸福/承擔》,以三件相互承接的圓潤造型組合,分別採用銅繡色、不鏽鋼鏡面以及不鏽鋼烤漆三種而成,象徵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愛與守護。在城市中公共藝術像是一個節點,在水平尺度上與人互動,將視線導向垂直上升的建築,圓潤的曲面與金屬的光澤承接樹影與天光,讓硬質量體多了一份柔軟。它同時作為社區的地標,提升社區的可識別性。
公共服務空間設計:劉康胤
攝影/編輯:劉康胤
整體設計的核心,是希望讓住戶一踏進大樓,就能從外部的忙碌切換成內在的安定。因此這裡不像傳統大廳那樣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入口,而是被塑造成家的延伸:一個兼具客廳、餐桌、咖啡廳、會客空間的綜合場域。色彩不追求強烈對比,而是柔和、溫潤的基調,讓空間本身成為背景,使用的人才是舞台上的主角。這樣的氛圍,既可以是一人獨處的安靜時光,也能承載一群人的聚會熱鬧,隨著使用情境自然轉換。
木材的色澤,讓人聯想到樹木、自然、居家的安心感,灰白色系則是一種留白,它乾淨、低調,不會搶走注意力,如此色調的搭配一方面給人穩重的基礎,一方面帶來溫度與呼吸感。而木材與石材本身是兩種性格很不同的材質:木材有溫潤、帶著生活感,石材則冷靜、堅固、帶點距離感。將兩者放在一起,用意不是要做對比,而是要互補,吧台的立面用白色石材,它給人一種乾淨專業的印象,但旁邊搭配的是木質高腳椅與橡木牆面,立刻就讓氣氛轉柔,坐下來的人感覺不是在正式的商務場合,而是在輕鬆的居家角落。這樣的配色與材質策略,避免了過度華麗或冷,反而創造一種既現代又耐看的氛圍。當人每天經過或停留,不會覺得壓迫或疲倦,而是能長時間相處的舒服背景。
白天,大片的窗是主角。自然光透進來,搭配外面的綠樹,讓整個空間延伸到戶外。這時燈光的存在僅僅是補光。但到了夜晚,吊燈、間接燈光和吧台燈帶,就成了空間的靈魂,柔和的光暈讓空間變得更親密、更適合小聚會。這種日夜轉換,讓同一個空間可以有兩種性格:白天明亮清新,晚上溫潤安定。 不規則球形吊燈是一種非常親切的形狀,把它懸掛在長桌上方,就像是把桌子定義成舞台的中心。人一坐下來,就會自然而然被這些燈光包圍,形成一種私密又聚焦的氛圍。金屬質感的表面,會反射環境的光影,帶來些許變化。當人走過去時,燈罩裡會映出模糊的身影,讓空間有一種流動及儀式感。